【圖錄】2025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
- 超商訂購連結:全家好賣+
--
清風似友台北古書拍賣會2025
【預展】
2025 年3 月21 日(五)11:00 ∼ 18:00
2025 年3 月22 日(六)11:00 ∼ 18:00
地點: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 號 華山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(中三館2F 拱廳)
【拍賣】
2025 年3 月23 日(日)上午10 點30 分起地點: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 號 華山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(中三館2F 拱廳)
【絕版書市】
2025 年3 月22 日(六)11:00 ∼ 17:002025 年3 月23 日(日)11:00 ∼ 17:00地點: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 號 華山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(樹前廣場、金八廣場)
拍賣緣起
人在美麗的日本。
乙巳蛇年。神保町玉英堂,專門經營文學古書的舊書舖子。店不算大,一樓書架壁立,戰前戰後日本作家初版本、佳本林立,樓梯間掛滿作家畫作,書法條幅,以及主人所蒐藏的各種貓頭鷹雕像,木的、銅的,姿態不—,引領人進入另一處被書友尊稱為「博物館」等級的文學蒐藏殿堂。
二樓更小,玻璃櫃多,裡面放滿作家手稿,保持完好,收藏完善。更多的是限定本、毛邊本、簽贈本⋯⋯。以芥川龍之介為例:名著《羅生門》初版本已稱難得,更有限定88 部,芥川外甥葛卷義敏題贈「無賴派」作家坂口安吾的毛邊特製本。這樣還不夠,轉眼牆櫃裡竟有一紙芥川18 歲就讀第一高校時的作文原稿,裱褙整理得完好無缺。
除了拜服還能說什麼呢?因為民族性,所以「日本人能,台灣人不能」?
深信不僅止於此,「博物館性格」的民族性當然是原因之一,更深層則是日本人「惜花連盆」意識有以致之。
他們對於作家、文人、學者的尊崇,遠非台灣所能比,連帶地對於其一紙一字,無不珍惜。加上大街小巷,無地不有的「古本屋」,乃形成了一個堅實市場網絡,這些紙類文物,不僅有「價值」,更且有一定「價格」。
網路出現之後,實體古本屋雖見凋零,但因資訊透明,網路市場更形熱絡,遂造就日本「神保町」衰而不頹,內火中燒,力挽狂瀾的局面。
台灣則反是,似乎有了新便不要舊,有了數位便捨棄實體。近年最常聽見的窘況新聞:「某某教授想把藏書捐給圖書館或公家機關卻遭婉拒」,此事可以理解,一來公家人力、空間有限,很難處理大批捐書;再者隨著台灣高齡化社會來臨,戰後受過高等教育第一代日漸凋零,亟待處理的藏書、手稿、信札⋯⋯等不停湧出,絕非公家所能一口通收。
台灣舊書店雖不及日本發達,照說還是可以收納這些紙類文物,但或許囿於傳統觀念,覺得「賣書」有傷斯文,且商家多無法協助分級、分類,賣書所得其實有限,不如不賣!如此這般,繞路半天,想了又想,走了又走,東西依然擺在家裡。
幸而,道假諸緣,復需時熟。時候到了,總會有所改變。
文壇尊稱「季公」的季季女士是台灣著名作家,1960 年代便是「皇冠出版社」基本作家,幾十年來筆耕不輟,作品等身;她同時也是資深編輯人,曾在《聯合報》、《中國時報》、「時報」、「印刻」等機構主持編務,歷年所積累的珍本舊書、手稿信札等積滿一屋。眼見年紀已長,壽登耄耋,開明的她決心將這些「身外之物」,散與有緣人,找尋下一個生命落腳處。接受任務委託後,我們一一點檢這些人間有情物:適合公家收藏的、適合拍賣的、適合直購的,分門別類,按其等級提出建議,幸蒙季公點頭應允,於是而有了此次台北古書拍賣的「季季專場」。
在此特別感謝她的信任,乃至所有買賣藏家共襄盛舉,更希望這次的「複合式示範」,能讓更多文物找到最好歸宿,台灣古書市場網絡更形健全。是所至盼,無任感企。
掃葉工房
謹誌